查看原文
其他

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石富:“巾帼飞天梦”雕塑背后的故事

石富 清华职业辅导
2024-10-17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儿时那些与飞翔有关的故事

儿时在农村,我曾向往天空中飞翔的小鸟,自由自在,直冲云霄。偶尔遇到为森林洒农药的飞机,便会欣喜若狂,小短腿蹦跶追出去好几里路,一直追到大山的最高处,踮起脚尖,聆听风、远方和明天的声音。


当然最痴迷的还是听老人讲神话里与飞翔有关的故事,如哪吒的风火轮、齐天大圣的筋斗云等等,这些美妙而虚幻的梦伴随着我度过了一段又一段甜美的时光。在这浓郁甜美的孕育下,《明天你好》《燕舟》《云雀》等系列作品也先后诞生。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明天你好》青铜 2018年(上)、《燕舟》青铜 2018年、《云雀系列之一》 青铜 2019年(上)、《云雀系列之二》 青铜 2019年


这些作品既是《中国孩子》系列雕塑创作的升级版,又是《巾帼飞天梦——中国女航天员系列》创作灵感基础。


《明天你好》描述的是一个可爱的山里孩子对外面世界、对明天的渴望;《燕舟》刻画的是一只集燕子和大手为一体的飞舟载着一群自然精灵——天真烂漫的孩子驶向远方;《云雀》塑造的则是一群有理想、有翅膀的青年振翅飞翔的样子。同时这三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浓烈的烂漫色彩,也离不开母校——清华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与的关心与呵护。


清华“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

2019年5月,时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现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来重庆看望慰问校友。通过刘杰师兄、冯晓东师兄、赵宜胜师兄和许星全师姐的先后介绍,王校长见到了我所做的雕塑,他很激动,建议我以“有教无类”为主题为母校进行创作,并语重心长地说:“石富,像你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对这个主题肯定有很深的感触,应该能表现得很好,但是不要着急,慢慢做。”


面对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常常陷于苦思,但终究没能构想出合适的作品。关于清华“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或许像我这样的青年雕塑工作者用“一个”雕塑根本不能全面地表现出来。是不是就无从下手了呢?


一天,我猛然惊醒,那一个个清华培养出来的、在各行各业中具体的奋斗者和成功者,不正是在这“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下播种、培育、开花、结果的吗?是不是可以用“最笨的办法”,以身处不同职业的杰出清华校友为研究对象,将他们的精神面貌一个一个地用雕塑进行能量转换,最终实现“有教无类”的整体集合呢?


就像贺美英老师在新百年基金筹款时说的那样:“如果募集1000万,我们希望是由很多很多个人捐赠起来的一千万,而不是由一个人捐赠的。”清华的“有教无类”精神或许就是贺奶奶心中所想的那一个个有尊严的、独立的、极具能量、来自四面八方的清华校友的集合。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雕塑草图、《巾帼飞天梦——中国女航天员系列雕塑之一》(泥稿 2020年)、《巾帼飞天梦——中国女航天员系列雕塑之一》(青铜 50X79X86)、《巾帼飞天梦——中国女航天员系列雕塑之一》雕塑放大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不断书写着中华民族传承优秀传统、探索宇宙的大美篇章,在这些令人自豪的章节中就有中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的故事。


她在2012年6月搭乘神州九号飞上太空。在太空中的13天中,刘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进行科学实验,并安全返回地球。这位女英雄刘洋正是清华的杰出校友之一,她的事迹也正是清华“有教无类”教学理念有力的阐释。于是我从2020年开始创作《巾帼飞天梦——中国女航天员系列雕塑》中第一件作品的泥塑,并于2021年完成。


巾帼飞天梦创作原型:刘洋,2014级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校友,法学博士、工程师、中国首位女航天员、“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2021年10月16日00时23分我国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王亚平是此次出差团队的唯一女性成员,同时她也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她和刘洋以及所有的女航天员一起用行动实践着“巾帼飞天”之梦。她们的壮举拉开了中国人对 “嫦娥奔月” 传说的另一种想象。


从上到下依次为:《中华飞天•圆梦》雕塑、《中华飞天•圆梦》水墨画


作为一名青年雕塑工作者,我决心用手中的“本事”去记录时代,用雕塑特有的体量、空间等形式语言,去塑造女航天员们在探索外太空时所流露出来的女性的坚强、勇敢、乐观之美。


为此我认真研究了著名雕塑家焦兴涛教授为祖国航天事业而创作的经典雕塑作品——《逐梦》,受焦兴涛教授的启发,我又开始了《巾帼飞天梦——中国女航天员系列雕塑》的其它雕塑构思稿,希望这组雕塑能预示中国航天事业从进步到腾飞的华丽升级。


书于2022年4月

注:转自《水木清华》杂志

石富,2008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研修于西班牙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现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艺术顾问,中国孩子乡村教育艺术基金发起人。


更多精彩


郑梦雨:一名女记者正在“追风”
沙垚:十六年乡村,愿以深心奉尘刹
施华杰:在非洲追逐阳光的两年
张鹏翀:一个“小镇做题家”的清华八年刘新新:本科毕业,我选择返乡就业

多雷:休学、说唱、潮牌、音乐节

张鹏翀:一个“小镇做题家”的清华八年

武文博:迪士尼到开心麻花,工科与戏剧的浪漫交融

李俊霖:我的大学没有寒暑假

曹政:基层电网人的调度追风十二年

刘嘉琛:在法律之路上传递善意

管弦:清华牛津联合国,可能之外,还有可能

韩宗杭:从“梦之网”到“冬奥梦”,电力一线的梦想与坚守

马冬昕:我人生的A面与B面

曹绪尧:做创业道路上的长期主义者

叶子鹏:建党百年,我选择成为一名党校教员

闫星辉:将成果写在祖国的蓝天上

徐九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位医师科学家的成长与选择

地尼亚尔:放弃读研,我回到新疆当起了“电力医生”

卓玛:做青藏高原上的一束烛光

许泽曦:一位消防战士的蜕变与坚持

李天枭:追寻"双碳",我选择了孤注一掷地争取和等待

曹丰泽:你为什么选择非洲

王德斌:从西南边陲的放牛娃,到振兴乡村的返乡人

徐佳倩:从麦肯锡到bilibili,一个非典型理科生的文娱业之路

傅麒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范煜群:戏剧是一场未完待续的历险记

姚国友:做喷遍祖国混凝土的姚阿甘

袁晓辉:放弃教职去创业

孙昊德:枣刺和苹果

左   婉:我在盖茨基金会做公益

王晓亚:从校园学生记者到江苏卫视主持人

蔡达理:而见过了这一切之后,我还是想当一名工程师

范梓腾:在社工与科研的平衡中思索前行

石添硕:从对冲基金到哈佛读博,疫情之下坚守学术初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职业辅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